这是一个自媒体躁动的时代,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文案写手,人人都可以创造出有传播价值的内容,但正因为如此,这种“去中心化”“去权威化”的信息环境也造就了一个文案“易碎”的时代,经典难以复现,再优秀的文案创作出来,实现再好的传播效果,不出数日,就会重新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,不再被人记起。
这意味着文案的创作必须时刻洞察时代、环境和人群:在今天,比起正儿八经的“学院式”的文案,人们更愿意读自己喜欢的自媒体人、段子手、漫画家、名人……“创作”的文案;比起单方面的“呈现式”的文案,人们更喜欢自己能够参与其中,进行互动和二次创作的文案;比起规规矩矩诉诸消费者利益的文案,人们更愿意阅读一篇不提及产品的文章、一个有趣或感人的故事,或者来自“代言人”的一段发自肺腑的独白。
“讨人喜欢”的品牌人格,比“有用”的产品更重要;“讨人喜欢”的人写出来的文案,比“无名氏”写出来的文案更受欢迎;“讨人喜欢”的文案,比普通文案更受青睐;……“自黑”比“自夸”更讨人喜欢;“骂人”比“赞美”更讨人喜欢;“不讨好”比“讨好”更讨人喜欢;“有性格”比“温柔”更讨人喜欢;……这些都是当下文案的“新现象”。
总之,你可以想一万种方式和技巧来写文案,除了“文案技巧”这一种。在刚刚结束的跨年演讲中,“罗辑思维”创始人罗振宇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何须转型,只需生长。”他针对的是互联网商业浪潮,但用来形容互联网时代的文案也恰到好处。
文案也无须转型,只需生长,互联网改变的只是文案的传播方式和形式,并没有改变它的本质——简单粗暴地来讲,它的本质就是卖产品,过去是,现在也是。无论时代如何改变,都不要忘记回到文案的起点:用最精准的文字、最精准的策略和渠道,抵达最精准的受众。
在中国,互联网社会化营销做得最成功的那些品牌,几乎都是国外品牌,原因很简单,它们的文案“本土化”做得很成功:在国内找到了最核心的那一拨受众,同时找到了最洞察受众心理的策略,以及最具本土特色的传播渠道,并在社交媒体上使用了最接地气、最符合国人阅读习惯的文字表达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